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印度对华战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印度对华战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首先得确定一个概念,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进行实质性谈判,所以也谈不上是外交失败,只是体现了满清对于英国的交流意没有兴趣。
谈到马戛尔尼访华团的背景,不得不提1775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英美两国签订了《巴黎合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北美十三州的独立,英国丧失了最大的殖民地,财政收入锐减,自此英国进入了一个战略回缩期。
英国各项开始,都需要从殖民地收税来支持,丧失北美地区后,英国需要开拓新的市场,所以将目光投入了满清帝国。而由于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进入战略回缩期,就不可能凭借船坚炮利来开拓市场,所以派个使团去谈判是最好的选择,马戛尔尼于1792年9月出发访华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还有一个背景在于,法国大革命在1793年达到高潮,处决了路易十六,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蔓延于欧洲大陆,目标直指传统的贵族势力。故英帝国、普鲁士王国、西班牙帝国等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干涉法国大革命,由于英帝国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所以也无暇武力干涉东亚地区。
回过头说下马戛尔尼访华团,最开始满清是持欢迎态度的,甚至破例允许英使团从天津登陆。但是此后双方始终在面对乾隆帝行何种礼仪上产生争执,从现在的史料来看,双方各执一词,和珅的奏折记载马戛尔尼行的是三跪九叩大礼,马戛尔尼记载行的是单膝跪地之礼。
国际外交中双方若在这种小事上都达不成共识,则说明谈判方并无诚意,所以马戛尔尼使团无功而返。
中英首次接触,体现了双方巨大的理念差异。满清将英使团称之为朝贡团,体现着朝贡体系下的外交关系,把英国视为和朝鲜一样的藩属国。而英国认为双方是平等的主权国家,体现的是条约型外交关系。
马戛尔尼的访华失败,虽然导致英国开拓中国市场的终止,但是随后法国大革命引发了欧洲局势的动荡,英国将主要精力用来对抗拿破仑法国,连续七次组织了反法同盟,无暇东顾东亚地区。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当时的东亚威望犹在,当时的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印象还是一个超级强权,在没有把握之前是不愿意轻举妄动的。而且马戛尔尼通过访华确定了满清闭关锁国政策,既不会跟英国交流,也不会与英国的敌人交流,贸然进攻,把满清逼到英国人的对立面,反而得不偿失。
英国人真正动手,已经到达维多利亚时期(1837年),英帝国进入全盛时期。就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实际上也是信心不足,议会投票以271比262勉强通过,并且认定军事行动是报复,而不是战争行为。
所以马戛尔尼铩羽而归后,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后续影响,英国无暇东顾,在无绝对把握前,没必要多树立一个敌人。
不得不吐槽几句满清,过于自大,不愿意与外交流。历史上的汉人王国,对外交流都是很频繁的,无论强盛的汉唐,还是稍显弱势的宋明,都是积极与外交流,也从未在面见皇帝礼仪上发生纠葛,满清这是头一次。。。。。
比如下图是唐太宗面见外国使者的传世图,是不需要三跪九叩的。
我是采薇,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我觉得你要认识到一点,中国比之印度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在当时是一个统一国家。印度会被征服,最大的原因是莫卧尔中央政权实际上已经垮台对各地土邦王公毫无约束力。这就给了西方殖民者能够个个击破的机会。所以今天的中国谨慎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团结好自己的内部,远比对外扩张来的重要的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印度对华战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印度对华战争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